自董仲舒将“三纲五常”理论系统化以后,两汉时期的谶纬在大谈鬼神迷信、天地阴阳的同时,也念念不忘讲述“三纲五常”,如《易纬·乾凿度》就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只要正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那么“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君臣父子的三纲便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易纬》对三纲的解说,是顺着董仲舒的路子走的,更加充满了神学色彩。
东汉初年,由于经义纷乱,章帝召集诸儒于白虎观刊定经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进行整理而成《白虎通义》。《白虎通义》涉及问题很多,在伦理道德方面着重提倡“三纲”。该书不但进一步发挥了董仲舒以阴阳之道解释三纲的做法,而且还用神学化了的阴阳五行来附会它,说:“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它还对三纲之纲进行了具体解释,说:“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强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纪纲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40]纲就是提挈人伦治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