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还说,仅仅理解希伯来语经典非常不够,我们还需要把自己送到那个遥远的地点和时代,把这些经典当作犹太人的民族诗歌来阅读[20]。这种阐释历史的思想主张不仅要研究一件文本本身使用的语言,还需要研究它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同时,阐释者还需要到达一种境界,能够想象地重建作者当时写作文本的有知觉的和有感情的感觉[21]。这个“有知觉和有感情的感觉”正是了解之同情的最好表达,因为此处了解就是知觉,同情就是有感情的感觉。因此,研究历史和阐释历史必须以了解之同情(Einfühlung)去理解政权、宗教、社会以及个人中所发现的历史现象[22]。
我们应该注意到,赫尔德的“了解之同情”思想最初是指用来认识和理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及《圣经》的方法,后来推广到其他历史阶段其他地区的文化,更从历史推广到社会、艺术、民族等对象,而其目的是要抓住认识对象的核心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用赫尔德的术语,即Volksgeist。现代西方学者对于赫尔德的理解也相当真切地表达了赫尔德的这种对历史采取的“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但是,赫尔德这种对历史采取“了解之同情”的思想在西方学术界之被重视和思想史家柏林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