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具有持续的经营历史,至少在5年以上,巴菲特则要求更久,他长期持有的那些公司都有几十年以上的经营历史。格雷厄姆认为要对尽可能长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而费雪则告诫投资者一定要研究公司足够长的经营历史。无论是格雷厄姆还是费雪都坚持了长期的视角来考察公司,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在一切成功的投资大师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甚至包括那些成功的技术分析大师,他们总是强调要回顾过去的价格变化,要通过更高的时间框架洞悉全局,判断趋势。通过考察较长时期的经营历史,可以避免对那些暂时深陷麻烦的公司估计过于悲观,对于那些暂时兴旺的公司估计过于乐观。巴菲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那些长期保持较高股权回报率公司的低谷时期买入,这有点近似于彼得·林奇的起死回生型投资,不过后者的情况要更加严重。
公司具有良好的前景,这条法则绝对不是格雷厄姆交给巴菲特的。格雷厄姆在早期投资中还要兼顾一下公司的前景,但在经历了1929年的股市崩盘之后,对于预期分析法抱有非常大的怀疑,这使得他的价值投资体系基本上是基于静态价值,也就是有形资产。为了避免买到那些前景糟糕的企业而带来损失,格雷厄姆采用了分散式的投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保险精算的思想,现代的正统投资理论就是延续了格雷厄姆当初的思想。但是,巴菲特却采用少数投资的方法来使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这使得巴菲特的投资绩效非常不稳定,处于困境中的巴菲特遇到了查理·芒格和费雪,费雪强调“集中投资”这恰好符合了巴菲特的个性,同时费雪提供了两种方法保证集中投资下的赢利,一是“能力范围”法则,这使得投资者通过更多的公司经营而避免集中投资的风险;二是注重成长性,通过企业增值,发掘无形资产的价值而获利,这与格雷厄姆的有形资产投资法存在很大差异,不过巴菲特既没有费雪那么激进,也没有格雷厄姆那么保守,在西部学者和东部学者之间,巴菲特这个中部的学生找到了均衡点。正因为巴菲特没有费雪那么强调成长性和前景,所以传记作家普遍认为巴菲特更像格雷厄姆,而林奇则更像费雪。